close

這次研究的主題其實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新聞「冥王星自九大行星中除名」,上課中也向學生提過,剛好前一陣子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提供我們更多的資訊(九年的等待,人類史上最接近冥王星的一刻),這次花了點時間將前因後果整理一下,順便也補補自己天文學的不足。

1930年2月18日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Pluto) ,定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但冥王星質量僅相當於地球質量的0.2%,不足以解釋天王星的軌道擾動。

2005年1月5日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發現鬩神星(Eris),因發現時看起來比冥王星還大,曾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第十大行星,但隨著其他類似大小天體的發現,例如烏神星(Makemake)、妊神星等,天文學家開始思索行星的定義是否合適。

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2006年8月24日: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第26屆大會,重新定義「行星」並將現行的天體分類新增一類「矮行星」,自此冥王星正式自太陽系九大行星除名改列矮行星, 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穀神星冥王星妊神星鳥神星、和鬩神星

一、「行星」的定義:
(1)該天體必須環繞著恆星運行,但它本身並非恆星。

(2)其質量必須大到本身能有足夠的重力,吸聚成近乎圓形的球體。

(3)軌道附近並無其它天體。 

二、「矮行星」的定義

 (1) 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
 (2) 質量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重力足以抵抗剛體結構強度,使球體維持靜態平衡(近乎圓球形)的外型;
 (3) 無法清除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
 (4) 不是衛星。

三、太陽系小星體
 所有行星和矮行星以外,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衛星除外), 全部歸類於此類。包含絕大部分的小行星、海王星外天體、彗星和其他小天體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文科學 科學閱讀
    全站熱搜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