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學期嘗試將較大量的科學史、科學新知及科學閱讀融入課程中,考量學生學習進度,及不造成負擔下,採用課堂一開始全班朗讀方式。教學前,配合課程內容收集相關資料,例如現在正在教授的太陽軌跡單元,引入了哥白尼(心說與地心說)利略的故事,每次上課打鐘,由小老師負責發下當次閱讀資料,全班朗讀,朗讀完立即收回,下個班級重複使用。一來是這學期我教授6個班級,以每次上課一人一份計算,需印製的紙本數量過於龐大,且此資料旨在引起學生動機、連結相關資料,無須重複閱讀,因此即使每次都要花上一點時間發下與回收資料,仍是必要的。

   除了全班朗讀之外,朗讀結束後再針對朗讀內容提問,例如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已是長期觀察的紀錄,為什麼提出後卻沒有立即推翻地心說的理論呢?或者針對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例如利略真的有薩斜塔落體實驗嗎?理想狀態下的自由落體實驗影片

   進行此實驗性課程,步入第三周,學生在打完鐘後的那幾分鐘一方面藉由朗讀資料靜心,一方面又可無壓力的學習課本外的資料,最後再藉著發問、討論等方式傳達我希望學生學習的概念,的確壓縮了原本課程的時間,但截至目前為止學生的學習專注度看起來是更高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科學閱讀
    全站熱搜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