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小高年級天氣單元教學之後記     20180912

課程流程

1.思考如何從人造雲變成人造雨,可以怎麼做?(思考、討論、紀錄、發表)-引入科學家的腦袋實驗

2.帶著問題看影片-預測影片中過一兩個小時後會不會下雨?寫下判斷依據。

3.統計票數,說說看推論依據,(聽完別人的想法,有沒有人改變判斷)

4.當答案無法肯定時,我們該怎麼辦?-引導思考科學的解決方法( 當現有資訊不足無法判斷時,我們需要蒐集更多的資訊。 )

5.閱讀文本"天氣圖的由來",要預測天氣狀況我們可能還需要哪些資訊。

今年班級大都是新班級,在學生互相熟稔,老師陌生的狀況下,無法立即掌握學生狀況,和學生間的默契也不足,幾次的課程總覺得不順心、卡卡的,有些班級很快就能進入討論狀態,有些則一直無法聚焦,各班的差異性讓我有點錯亂,再加上今年課表多是相連的的狀況,星期一二兩天上完一個班的三堂自然課,老師和學生沒有時間沉澱也是一大問題。問題很多,需要時間一個一個解決,只能上緊發條加快腳步。

校內共備,同事提出的想法與疑問:

1.進行探究課程時,學生很容易發散出去,一不小心就離題很遠。

2.當學生提出錯誤概念,而此錯誤概念又影響下一個概念連結時,老師到底要說明到什麼程度?

例如,要探討雲和雨的關係,但學生提到烏雲是空氣汙染造成的,是否要解釋呢?

最近,自己好像也得了"解釋知識恐懼症",因為想讓學生進行探究,利用文本讓學生讀取有用的資訊進行探究,但學生讀不懂,(例如雲是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很多學生看完後,還是說雲是水蒸氣。)這時,在課堂中進行知識說明,讓我很不踏實,總覺得不應該,但又不得不,真的很矛盾。是文本不夠清楚,學生閱讀能力太差,還是我想太多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學省思 教學紀錄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ure26 的頭像
    nature26

    因為遺忘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