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天氣單元教學之後記     20180912

課程流程

1.思考如何從人造雲變成人造雨,可以怎麼做?(思考、討論、紀錄、發表)-引入科學家的腦袋實驗

2.帶著問題看影片-預測影片中過一兩個小時後會不會下雨?寫下判斷依據。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高年級天氣單元教學之後記     20180910

今天上課前又修改了昨天順的流程,主要就是紀錄單的運用,從昨晚設計好後心中一直不踏實,覺得那份單子太硬了(但就知識面而言很美很對稱),今天到校趕緊跟學校同事談談,最後還是放棄不用了。

同事提供的想法:

1.雲的觀察屬中年級課程,在這裡不應再花太多時間記錄。

2.學生連結人造雲和大自然中的雲,最大的困難點在於高空溫度這件事,所以需要另外補充"高度每上升100公尺,溫度下降0.6度"這件事。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高年級天氣單元教學備課     20180909  

剛過星期四,學生在尚未進行文本閱讀前直接進入實驗室製作人造雲,根據學生書寫的內容發現學生無法連結知識(我高估了學生對知識的熟悉度)。在配合敏而教授提醒應讓學生練習比對資訊形成問題,及雲是什麼不需要探究等部分,重新順了一次流程:

  1. 各組針對今天會下雨嗎的預測紀錄,互相比對討論後提出最相關的因素
  2. 先處理雲和下雨的相關性
  3. 影片欣賞-雲的起落?紀錄大自然中雲的特色
  4. 閱讀課文文本,回答雲是什麼組成?雲是怎麼形成?
  5. 進行結構式探究實驗-人造雲
  6. 人造雲觀察紀錄
  7. 兩兩討論紀錄大自然中的雲和人造雲的相同或相異處。

順完流程後,心中對於同時產出的紀錄單有些擔憂,因紀錄單內容有些屬知識性的回答,且擔心表格僵化了學生思考,然而互相比對式的紀錄單似乎能清楚的釐清學生的觀念,且希望學生能藉由文本、影片、實驗三者順利將知識連結,這樣的紀錄單究竟好還是不好呢?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高年級天氣單元教學之後記     20180906 大崙國小

課程內容:

第一節:說說天氣—戶外觀察記錄(今天天氣如何?)—從觀察記錄中回答今天會下雨嗎?

第二節:投影每位學生的觀察紀錄,全班對話,討論,形成共識

  • 兩班的觀察紀錄其內容項度其實是差不多的,我一開始感覺寫的比較優秀的班級,其實應該說是呈現方式比較漂亮或有特色,而非內容比較充實。
  • 對於學生的觀察筆記,老師應用欣賞的角度觀看,再提出觀察主題前,心中要有一觀看的標準(例如精確地描述、有用證據說話嗎?),可以有很多標準,但要在學生寫作前就先擬定好,甚至在欣賞學生筆記時,放在旁邊逐一檢核。這一點對我幫助實在很大,因為自己在看筆記時,常猶豫要回應什麼?導致標準不一,同樣的東西,有些有回應,有些卻無回應。學生筆記如何評分也是一大難題。老師說不要評分,不是評量,不用打勾。我還在摸索,可以不評分,但如何維持學生書寫的動機或樂趣,雖然說評分不會加強趣味,但不評分擔心有些學生就不寫了。
  • 這個活動,其實有一個中心想法,就是要挖出學生對天氣的舊經驗及學過的知識(連結舊經驗)。但在說明時常流於老師問了甚麼?學生說了甚麼?夥伴提到很想打破一種慣例,想要以學生為主題的呈現方式,而非老師問學生答,或是老師引導什麼學生接著做甚麼。忽然,覺得在討論時這一點真的被忽略了,所以關注的點也很容易失焦。
  • 第二節,原先設定在最後將學生所提出判斷是否下雨的關鍵點引導到雲這件事(形成共識),然而老師今天提出是否會下雨這件事應該讓學生自行整理、蒐集出大家用最多的線索,而形成探究問題。學生需要練習比對、整理,而我很快速、很省事的跳過了這個部分,當時心中還很開心找到共識,順利引導到下一個我想要學生討論的重點,殊不知又犯了老毛病。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