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科學閱讀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課程引進科學閱讀實驗 -太陽單元,學生藉著文本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一個單元結束後,學生對於科學概念轉變的歷程普遍有基本的認知,也理解科學不是一翻兩瞪眼的事,很多時候對於同一件事科學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一個科學典範的改變常常面臨許多衝突、碰撞,藉此也讓學生思考科學代表正確解答嗎?

接著,課程進行到第二單元-空氣與燃燒,因第一單元採用單張發放的方式,負責學生偶有混淆,因此改進採用活頁本發放,各班小老師有專用本可以留著,算是感謝負責同學的辛苦,也是藉此提升小老師榮譽的一種方法

空氣與燃燒~科學閱讀

1。利用 LIS線上教學平台 的動畫介紹拉瓦節的故事(約10分鐘),讓學生對拉瓦節有一基本概念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學期嘗試將較大量的科學史、科學新知及科學閱讀融入課程中,考量學生學習進度,及不造成負擔下,採用課堂一開始全班朗讀方式。教學前,配合課程內容收集相關資料,例如現在正在教授的太陽軌跡單元,引入了哥白尼(心說與地心說)利略的故事,每次上課打鐘,由小老師負責發下當次閱讀資料,全班朗讀,朗讀完立即收回,下個班級重複使用。一來是這學期我教授6個班級,以每次上課一人一份計算,需印製的紙本數量過於龐大,且此資料旨在引起學生動機、連結相關資料,無須重複閱讀,因此即使每次都要花上一點時間發下與回收資料,仍是必要的。

   除了全班朗讀之外,朗讀結束後再針對朗讀內容提問,例如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已是長期觀察的紀錄,為什麼提出後卻沒有立即推翻地心說的理論呢?或者針對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例如利略真的有薩斜塔落體實驗嗎?理想狀態下的自由落體實驗影片

   進行此實驗性課程,步入第三周,學生在打完鐘後的那幾分鐘一方面藉由朗讀資料靜心,一方面又可無壓力的學習課本外的資料,最後再藉著發問、討論等方式傳達我希望學生學習的概念,的確壓縮了原本課程的時間,但截至目前為止學生的學習專注度看起來是更高的。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中去了一趟泰國,行程中有朋友傳訊要幫忙買蝶豆花,"蝶豆花"很鮮的名詞,在台灣曾耳聞過,但不曾搜尋更多的資料,在這人生地不熟的泰國,忽然要買蝶豆花對我而言還真有些難度,在這不積極的心態下,當然就沒買著啦!

回到台灣,怎知風雲變色,到處都有蝶豆花的資訊,有同事用蝶豆花做了各式的西點,臉書上也有人在討論,蝶豆花在我身邊一整個火紅起來,回想當初應該積極點的,沒辦法只好順著潮流上網做了一點功課:

蝶豆花,是花?是豆?還是豆花呢?正確解答:蝶豆是一種豆科植物,因為她的花朵盛開時,宛如一隻藍色的蝴蝶,顧名蝶豆(Butterfly Pea)。原產於亞州熱帶區域,例如爪哇、喜馬拉亞山、印度、斯里蘭卡及摩六甲等地。 葉子、花和嫩莢都可食用。

用水輕泡蝶豆的花會呈現鮮豔的藍色 (約pH6.5) ,調整不同的酸鹼性就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資料來源:蝶豆花研究報告)

(pH1至pH14)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斑馬身上那黑白間隔條紋,在草原上是那麼的醒目,這樣的演化結果一直是科學家好奇的問題之一。國小南一自然課本探討動物生活的單元中,也每每以斑馬與獅子為圖例,討論彼此獵捕與躲避的行為。

目前對斑馬條紋的假設有幾大項:

 1.可以混淆掠食動物的視覺 獅子和老虎都是色盲,因此一直以來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當斑馬成群奔跑時,身上斑紋會使掠食動物眼花撩亂無法辨別,斑紋就成了斑馬最佳的保護色。

 2.可以降低體溫 加州的團隊對比了非洲16個地區斑馬身上的條紋特徵與生存環境,發現地區溫度越高,該區斑馬身上的條紋就越密集,且越在熱帶地區,條紋的顏色就越暗,亦即單色條紋交替出現能夠形成自然空氣流,使斑馬保持在較低的體溫,利於在有強烈陽光的非洲生存。

研究團隊舉例,他們選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因為所在地區的不同,兩地斑馬的體溫平均相差約華氏5.4度(約攝氏15度)。研究團隊也解釋,若斑馬紋為保護色,那斑馬的條紋越少的地區,就該有越多的獅子,但事實並非如此,況且,獅子非常擅長捕捉斑馬,說明斑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保護色效果,且透過斑馬紋不斷變化以弱化捕食者視力的功能,應該在樹林間較好作用,但斑馬大多時間都生活在空曠的草原上。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研究的主題其實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新聞「冥王星自九大行星中除名」,上課中也向學生提過,剛好前一陣子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提供我們更多的資訊(九年的等待,人類史上最接近冥王星的一刻),這次花了點時間將前因後果整理一下,順便也補補自己天文學的不足。

1930年2月18日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Pluto) ,定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但冥王星質量僅相當於地球質量的0.2%,不足以解釋天王星的軌道擾動。

2005年1月5日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發現鬩神星(Eris),因發現時看起來比冥王星還大,曾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第十大行星,但隨著其他類似大小天體的發現,例如烏神星(Makemake)、妊神星等,天文學家開始思索行星的定義是否合適。

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2006年8月24日: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第26屆大會,重新定義「行星」並將現行的天體分類新增一類「矮行星」,自此冥王星正式自太陽系九大行星除名改列矮行星, 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穀神星冥王星妊神星鳥神星、和鬩神星

一、「行星」的定義:

文章標籤

nature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